肝损伤综合症俗称肝胆综合症,它是指鱼、虾、蟹、鳖等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胰腺发生组织变性、功能失调及损伤、肝细胞病变及坏死等而引起水产养殖动物消化与解毒功能障碍,从而使水产养殖动物产生厌食或停食现象,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抗病力下降,致使水产养殖动物受病原微生物侵袭而患病死亡。

一、引起肝损伤综合症的原因

1、营养与投喂管理

①饲料营养比例失衡。如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或长期使用过饱和动物性脂肪或过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引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养殖动物的正常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养殖动物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②缺乏微生素。如胆碱、维生素E、生物素、肌醇、维生素B等都参与养殖动物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养殖动物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引发肝脏疾病。

③饲料中含有毒物质或饲料腐败变质。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害物质均能引发养殖动物的肝胰腺病变。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胰腺造成损害。发霉、受潮的饲料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引起肝胰腺病变。

④强化投饵。为追求水产养殖动物快速生长,在水产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期每天强化投饵,虽然水产养殖动物生长速度加快了,水产养殖动物体型显得肥壮,但快速生长会引起肝胰腺消化与解毒等功能的负荷过重,这会引发水产养殖动物肝胰腺损伤。

2、水环境恶化

养殖密度大或放养搭配不合理或高温季节滥施肥等会引起养殖水环境恶化,从而引发养殖动物肝损伤综合症。重金属中毒、农药、藻毒素、分子氨、亚硝酸盐、硫化氢中毒等也会引起养殖动物代谢失衡而导致肝胰腺病变。

3、病原微生物感染

养殖动物因感染病原体后,影响肝脏正常功能而继发肝损伤综合症。

肝脏是病毒易侵袭的靶器官,如鲤春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等。病毒在肝细胞内寄生,并在其中复制,导致肝脏代谢紊乱,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肝脏也是病原菌侵袭的靶器官如诺卡氏细菌、舒氏气单胞菌等。

胞外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大量繁殖后产生毒素,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4、滥用药物

鱼病防治上仍然以化学药品及抗生素为主,而这些化学药品的不正确使用会造成养殖动物肝胰腺损伤。泼洒如重金属、农药等外用药物造成水产养殖动物中毒后易引起肝胰腺损伤。高剂量使用口服驱杀虫药也容易蓄积在养殖动物体内,引发养殖动物肝胰腺损伤。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进行主动防病常引发药源性肝损伤。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喹乙醇、黄霉素等促生长素常造成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综合症。

二、如何判断肝损伤综合症

1、从肝胰腺色泽判断

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胰腺分泌胆汁,担负着消化、解毒等功能,肝胰腺、胆囊的色泽会随食物消化作用而发生变化,因此仅仅依靠肝胰腺及胆囊的色泽深浅是无法判断肝损伤综合症。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综合症的判断可以通过肝胰腺色泽的均匀性进行判断。

2、从肝胰腺大小判断

任何一种动物肝胰腺的大小与其体长、体重均有一定范围的比例,水产养殖动物也不例外。水产养殖动物肝胰腺肿大及萎缩也是肝损伤综合症的判断依据之一。

3、从肝胰腺易碎性判断

任何一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均有其固有的完整结构,其上皮组织或外膜都对组织或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胰腺质地变脆或轻触易碎也是肝损伤综合症的判断依据之一。

4、从胆囊颜色判断

不同的水产养殖动物其胆汁的色泽

有区别,胆囊的色泽会随胆汁的多少发生大小、色泽深浅的变化。胆囊作为储存胆汁的器官,血液中的红细胞是不得进入胆囊的,因此胆囊的色泽变为红色时即可判断为肝损伤综合症。

三、肝损伤综合症的预防措施

肝损伤综合症的防治重点在于以防为主。在坚持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科学饲养、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预防吃食性水产养殖动物的肝损伤综合症方法为:第一,预防草鱼肝损伤综合症时,在投饵养殖阶段每隔15-20天口服“肝胆康+酶合电解多维”3-5天;第二,预防除草鱼外的其他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综合症时,在投饵养殖阶段每隔15-20天口服“肝胆康+酶合电解多维”3-5天;第三,在使用抗生素或驱虫药进行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同时口服“肝胆康+酶合电解多维”。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wh/1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