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灵穴降糖穴升阳穴补虚穴偏瘫穴
止痛灵穴1(阴穴)
位于曲池前下约一寸,距手三里后下约二寸,三穴正好构成三角形。此处的表浅层为桡侧腕长伸肌,深层则属桡神经经肘部分分布区。穴位切面解剖分析: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桡侧腕长伸肌、肱肌下端。浅层分布了头静脉属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返动、静脉和桡神经。进针1.5寸,以针后有酸胀感向手指端或肩峰放射为佳(即针灸到正确位置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有点酸,而且患部胀胀的,这种酸胀感还会传达到手指末端,甚至传到肩膀的最高点)。补充: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终点与肱骨外上髁联机中点。曲肘90度,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髁,两者联机中点处,即为曲池穴。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机上,从曲池穴向下量2寸处。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镇痛。
身体内外的各种痛症。
不论急、慢性疼痛,还是肢体痛,内脏痛,只要取穴准确,就能获得立竿见影之效。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痛症,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胃痛、胆道蛔虫症、腹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痛等二十多种。
此穴是治疗各种痛症的经验穴,如能加上“五雷催气”手法,疗效更加令人满意。临床证实具有疏通经格、调和气血、清热镇痛功能,能有效缓解早期或原发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它如改善头面疼痛、急性内脏疼痛方面,疗效显著而快速。而且经过观察后证实,在改善疼痛的远期疗效方面也十分令人满意。若能在直刺止痛灵穴时,配合数术针法及时间取穴,疗效更加显著。亦可从整体辩证,再配合其它穴位治疗,不过要先刺主穴(止痛灵穴),再刺辅穴或对症穴。
止痛灵穴2(阳穴)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就在掌指关节后一寸处。
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
身体内外各种痛症。
直刺。
临床应用此穴治疗内脏及身体外部的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等;而且有时作为主穴,亦可作配穴使用均有佳效。
用一寸毫针,靠近第二掌骨缘,直刺进针五分左右,应用泻法,拇指向后、以极轻微的手法燃转片刻,即可改善全身各部的疼痛症状。可以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注意:取穴时,阳日取阳穴、阴日取阴穴的疗效更佳;也可以交替取穴。如为重病患者,则可双穴同取。
降糖穴
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三分之一处。
左右交替取穴。
益气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免疫机能。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溃疡,胃癌,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升阳穴位于头顶正中,双耳尖联机的中点再往上二公分,即百会穴前方二公分处。
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脏腑功能,抗衰老,增加免疫机能。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子宫颈发炎、阴道炎、过敏性气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临床主要以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对生殖、泌尿、运动、呼吸、神经、内分泌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般均作为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适用于一切虚症,因此作为一切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此外,在改善抑郁症等情感性疾病的疗效也颇令人满意,手术后伤口愈合不佳时亦可应用。总而言之,凡是虚症、精神或情感、心神有关的疾病皆可应用(或配用)本穴。其它如治疗泄泻(虚症、实症皆可),或体质虚弱与中年以上者的保健方面都可以应用。
本穴可以留针十二小时,最长四十八小时。结合“补虚穴”一起运用,保健、疗疾的效果更佳。
补虚穴本穴为三间穴(手阳明大肠经)与灵骨穴(人体奇穴)的对穴。
调气通经,温阳补气。
三间穴
微握拳(拇指弯曲,抵住食指第一节后,握拳),则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中就是本穴。清热、止痛、利咽。牙痛,三叉神经痛,手指肿痛,肩周炎,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等。
灵骨穴
在手背拇指与食指的骨头交会处,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的援合处。
消炎止痛、补气通经。
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肠痛,背痛,偏头痛,耳鸣,耳聋,头昏脑胀,脸部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妇女经脉不调,痛经,闭经等。
三间穴、灵骨穴为对穴,有极强的调气、补气、温阳作用。尤其在针刺“升阳穴”后留针,再配合本穴,效果更佳。“头针”后再针本穴,则可通调脑部气血,强化头针功效。
本穴以“灵骨穴”为主,须重刺、深刺,针深可以透过对侧。“三间穴”为辅,针刺五分至一寸。
如果针刺身体健侧,在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方面有特效,尤其配合“偏瘫穴”使用的效果更佳。此外,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也有特效。
若因应出现腿脚抬举困难、无力,腹胀,尿频,小便时疼痛,或食欲不振,脱肛,头晕,耳鸣,下阴胀痛,脊柱肩背腰膝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附:肓募穴
此穴为“经外奇穴”。凡是病后极度虚弱,而采用各种药补、食补之后的效果均不明显,甚至出现腹中积块疼痛,萎黄病,或因邪气侵入脏腑深处,而药力不济、针灸不及者,选用此穴,并以灸法施治,即可收到奇效。
位于胸部。取乳头与脐的联机一半的长度,一端从乳头垂直向下量,另一端点即是肓募穴。
偏瘫穴位于耳尖上方三公分处。
益气壮骨,化痰袪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扩张血管,消炎止痛,降压降脂,解痉,调节人体的平衡功能。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以及中风后遗症。
应用时宜交叉取穴,但向太阳穴方向针刺,刺入约四公分。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颜面神经麻痹,或面瘫后遗症、颜面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症。
脊柱穴1(阳穴)于枕骨粗隆处的上方三寸之处,上三分之一为枕颈穴,中三分之一为胸椎穴,下三分之一为腰骶穴。
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消炎镇痛。
枕颈穴:主治一切颈椎部、枕骨、后头部病变,及颈肩综合症。
胸椎穴:主治一切胸椎、脊背病变。
腰骶穴:主治一切腰椎、骶椎、尾骨部病变,例如腰椎间盘脱出、臀部疼痛、股骨头病变等。
针尖贴著骨膜向下平刺,然后用“提针止痛法”以增强针感,加强疗效。严重者可使针尖向健侧(不痛的一侧)偏斜三十至四十度,并于进针后行补法,再留针四十分钟左右。
若整个脊柱都有病变,如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用二至三寸针自上向下透刺。
本穴是治疗运动系统各种病变的首选穴与特效穴,多数病变皆可在进针后五秒钟左右立即见效。在治疗胸腹部疾病时,需配合胸部灵穴和腹部灵穴,疗效更佳。在治疗运动系统的各种疾病时,可以将此穴作为主穴,然后配以其它穴位,以增强疗效。针刺后,令患者活动患处以增璿乙疗效。
脊柱穴2(阴穴)前额正中,大约眉心上方一寸处。若在前额划一个“十”字,则中间的十字交叉中点即本穴。其上三分之一为腰骶穴,中间三分之一为胸椎穴,下三分之一为枕颈穴。
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枕颈穴、胸椎穴,腰骶穴的主治病痛如“脊柱穴1”。
针尖贴著骨膜向下平刺,情况较严重者可使针尖向健侧偏斜三十至四十度,以增强针感。若整个脊柱都有病变,如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用二至三寸针自上向下透刺。所不同的是:颈部疾病宜采上下提插,然后在穴位的对应处“捻针”行泻法。而胸椎、背脊及胸腹部疾病则先刺至底部,再提至穴位对应处,拇指向后捻转行泻法。至于腰骶部及小腹、膀胱、前列腺疾病,或妇科疾病,都于进针后向上提挑,以针尖划向额部骨膜处进行。
同脊柱穴1,所不同的是针刺后,宜令病人活动患处或医者以手法按摩强化效果。脊柱是人体的主轴,连接、支撑著上下、内外的所有细胞、器官和神经系统,又是督脉通行之道。脊柱内为脊髓,与中枢神经、脑髓相连。中枢神经的思维信息要经由脊神经,才能传递到所有器官、系统,并发挥作用。因此必须脊柱气血充盈,无错位,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凡是与脊柱有关的病痛,针刺本穴的效果相当好。
胸痛穴位于前臂背侧的尺、桡骨之间,约在腕关节、肘关节联机的下三分之一处。
交叉取穴,或按症取穴。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内脏与内分泌功能。
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绞痛、心律不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肾病综合症,膈肌痉挛,带状疱疹等。对于急性腰扭伤偏于胸椎者特效。
主要以治疗胸部各种疾患为主,对于胸部急症、痛症效果尤佳。依据多年经验,左侧穴位可治疗肝胆疾患,而右侧则治疗心脏供血疾患。临床上多与脊柱穴搭配使用。
腹痛穴位于腿部膝下的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病变部位固定者交叉取穴,不固定者则“男左女右”取穴。严重者“双侧同时取穴”。
止痛消炎,舒肝利胆,调节内脏功能。还能调节血压、血糖、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
急性胃炎、肠炎、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与急性肠梗阻,各种胃痉挛与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肋间神经、肝脏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血球减少症,高、低血压,高脂血症,过敏或气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作为养生保健之用等。
主治腹部疾病,临床上常和脊柱穴搭配使用。
消炎灵穴包括背穴和指穴1.背穴:为经外奇穴
疔毒恶疮及全身一切急性炎症。
背部阿是穴。病人端坐,患者以中指(男左女右)经过对肩、伸向后背,延脊柱尽力向下伸,则中指尖所到之处,凡是在二公分内的压痛处,或有小红点、黑色毛孔、丘疹、凹陷等变形汗毛孔均属之。
用三棱针直刺一分,使之出血,不留针。或用毫针刺三至七分,平补平泻,每日针一次,不提插,不留针。
此穴位于第三至第五胸椎间的脊柱之上,属督脉。督脉为人体诸阳之会,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可条达一身之阳气。因此凡是早期的急性疮毒,用本穴治疗可以很快使症疮消散而痊愈。晚期则效果较差,临床上可与指穴配合施术。
2.指穴
本穴在大拇指背第一节的中在线,可以均分为三点,即共有三穴。
消炎止痛,去腐生肌,主治全身一切炎症。
一切疮疡、恶瘤、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
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
治疮灵穴本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肩部背侧,直对上臂伸侧正中线,约在肩峰下二寸处。
全身各处的疔疮、疖肿、痈肿、臁疮等,包括偏口疮、对口疮、斩头瘟、跨马疽、发背、腰疽、疔毒等症,凡在未化脓前治疗均可痊愈,已化脓者无效。
采坐位,两臂下垂,肘关节屈肘九十度,掌心向上。则在肩峰下方大约一节中指的长度(即同身寸),大约是在三角肌后缘(相当于臑会穴)。施针前可以手指按压局部,于感到比较酸麻处下针(稍上或稍下都无妨,但一定要有酸麻感),深度为零点五至一寸,一般人以零点七寸为宜。若希望加强疗效,可于本穴上方约一寸处(以中指中节外侧测量,即同身寸)再刺一针,深度同上。
本文内容摘自《道医天乙神针》。
娌冲崡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搱灏旀花鍝濂?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zz/5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6年主管护师考前押题密卷专业
- 下一篇文章: 冬泳对男士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