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糖尿病人越来越多
说起糖尿病,大家肯定不陌生。如今中国已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其中城市为12.3%,农村为8.4%,患者人数约1亿。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为36.1%,治疗率为33.4%,控制率为30.6%。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到人口的11.6%。而在年,这个比例还不到1%。
01
甜蜜的负担
糖尿病是历史上最早有描述的疾病之一。埃及手稿在公元前年就提到这个疾病,称之为“排尿太多”。大约在同一时期,印度医生们也发现了这个疾病,注意到病人的尿液有甜味,会吸引蚂蚁,将此称为“蜂蜜尿”。
糖尿病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其主要特征为人体内血糖含量过高。
我们所吃的食物会有一部分消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而胰腺,一个在胃附近的器官,会释放一种叫胰岛素的激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从而降低血糖。
当患糖尿病时,身体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有效使用自己的胰岛素,导致血糖在血液中积聚。早期它只是血糖偏高,病人可能没有任何不适。
如果血糖长期偏高,将危害人体各个器官: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塞,截肢,肾衰竭,失明等并发症。事实上,糖尿病患者死亡多是因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而造成的。
但是没必要恐慌,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生活习惯,和药物来有效控制。
02
糖尿病有几种?
糖尿病主要有三种: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
其他少见类型的糖尿病:如单基因性遗传的糖尿病(monogenicdiabetessyndrome,包括新生儿糖尿病,年轻人成年型糖尿病等),囊肿性纤维化引起的糖尿病和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1型糖尿病:以前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或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5%的所有糖尿病诊断。它通常诊断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腺β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身体缺乏胰岛素分泌而引起的。
2型糖尿病:也是最常见的糖尿病,以前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einsulin-dependentdiabetes)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约90%的所有糖尿病诊断。2型糖尿病是由于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而引起的。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起初,胰腺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试图弥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胰腺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2型糖尿病就产生了。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之前从未有过糖尿病的孕妇在怀孕期间产生了高血糖。它发生在约18%的孕妇中。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妊娠糖尿病会随着婴儿出生而消失。但是,有过妊娠糖尿病的妇女相比平常人群更容易在今后得2型糖尿病。
前糖尿病:指的是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标准。大多数人在被诊断出2型糖尿病之前有前糖尿病。医生有时也称之为糖尿病前期的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toleranceandimpairedfastingglucose)。前糖尿病会大大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不容忽视。
03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几千年以来,人类基本上处于不能或基本能维持温饱的年代,超重、肥胖比较罕见,机体的能源系统倾向于吸收和储存每一份能量,肝脏尽量把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糖原或脂肪储存起来以供不时之需;那时,汽车、电梯还不普遍,坐着上班的人不多,大家需要更多的步行和体力劳动,每天也要消耗掉更多的能量,所以一直以来机体的能源调节机制是“宽进严出”。
近三十年,我国从基本解决了温饱一下子跨越到顿顿吃饱甚至吃撑的水平,而生活中需要运动和劳作机会的相对减少使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也减少了,“宽进严出”就造成了过剩能量在体内的堆积。
另一方面,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物质社会里,需要随时应对各种压力,各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也使机体更多地处于应激状态,给予机体调整恢复的时间减少了,也加速了机体各个器官,包括胰岛的老化,长此以往,我们机体的能源系统就像是“老革命不停地碰到新问题”,处理不掉的过剩能量终于压垮了机体努力维持的动态平衡,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便随之而生;还有一个方面是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诊断手段的普及,也间接地使发生和确诊糖尿病的机率增加了。
04
“三多一少”你听说过吗?
糖尿病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比如夜尿增多了)和消瘦。
糖尿病患者的器官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取和利用血糖。明明是高血糖,大脑收到细胞传递的信号却还是饥饿,所以会多食;高血糖超过了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门槛(肾糖阈),便溢出在尿里导致高尿糖(满则溢,其实也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由于糖利尿,就出现多尿;多尿所以多饮,所以中医也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虽然吃得多使血糖升得更高,但是因为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血糖,体重反倒下降(消瘦)了。
目前由于糖尿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在糖尿病确诊时“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已有所减少,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控制差的患者还会出现,因此可以作为患者自查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些信号。
05
我得糖尿病了吗?
糖尿病诊断有很多不同方式,了解糖尿病遗传基因是否有患病风险,是目前精准防治疾病的最前沿检测手段。
采用下面常规检查方法,只能作为诊断罹患糖尿病“临时”的指标哦。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6.5%(在5.8%和6.4%之间则称为前糖尿病)
2.空腹血糖读数超过7mmol/L,空腹指的是至少8小时未进食
3.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75g)2小时后血糖大于11.1mmol/L(mg/dL)
4.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mg/dL),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特征:如尿频,口渴,乏力,视力模糊等
前糖尿病的诊断:
1.糖化血红蛋白5.8%-6.4%
2.空腹血糖5.6mmol/L至6.9mmol/L(mg/dL-mg/dL)
3.口服葡萄糖75g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7.8mmol至11.0mmol/L(mg/dL-mg/dL)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两者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可保持3个月左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相比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仅反映一时的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血糖一段时间来的控制情况,因此是衡量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7.0%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标准。但糖化血红蛋白还未普及家庭使用、也较难反映血糖的即时波动情况,因此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在糖尿病的控制评价,尤其是自我监测中还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长按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zz/10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诠释金健康产品为什
- 下一篇文章: 大姨妈那点事,全有了,别让一点点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