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201217/8505680.html

核心提示:胰腺癌的预后性很差,被称为“癌中之王”,年龄在45岁以上,尤其是有慢性胰腺炎的人;初发糖尿病,一段时间内血糖持续升高;;有家族史的病人;还有胃大部分切除后的病;一些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都要小心。

  众所周知,有些癌症是可以治愈,就算不能治愈,及时治疗也能大大的提高存活率,但是有一种癌症,几乎少有人能逃脱它的“魔掌”,它就是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

  有慢性胰腺炎的人要小心

  专家介绍,在过去,胰腺癌在西方的发病率较高,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饮食、生活压力大等原因,我国目前的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高危人群主要有:年龄在45岁以上,尤其是有慢性胰腺炎的人,应高度小心;初发糖尿病,一段时间内血糖持续升高,这种情况下也要高度警惕胰腺癌;有家族史的病人,如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这方面病史,也要高度怀疑;还有胃大部分切除后的病人,一般20年以后出现这种情况;一些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也要小心。

  此外,胰腺癌和高脂肪的饮食关系也非常密切。进食大量的脂肪食物会增加胰腺的负担,超过了它能棘手的负荷量,且还在持续食用过多脂肪是形成胰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胰腺癌为何不能及早发现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在医学有这么多检查手段,为什么胰腺癌就不能早期及时被发现?

  专家表示,大多数胰腺癌都是中晚期才被发现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胰腺的解剖位置所决定——胰腺位于腹部左上方,前面有胃、周围有肠子等器官掩盖;再是早期症状不会很明显,没什么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还有就是没有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可查。

  胰腺癌症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消化不良、厌食、消瘦,二是左上腹隐痛或腰背部疼痛,三是黄疸,病人出现角膜及皮肤的发黄。这些症状都是没有特异性的,其他一些消化系统疾病都有,所以很容易跟胆囊炎、肝炎等相混淆。

  专家提醒,当出现上述这些情况,且年龄比较大,就要警惕有没有可能是胰腺癌。

  而检查方面可分三步走,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胆石症,早期可作腹部的超声检查再加上抽血查肿瘤标记物(如CA19-9等);如果发现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或者B超检查有异常,就要进一步做MR或CT检查,或作超声内镜检查;当难鉴别的时候,可做一些PET-CT或者腹腔镜的检查。通常,经过这些检查,大部分的早期胰腺癌都可以发现。

  此外,对于以上提高的高危人群,建议至少半年要体检一次,抽血、作B超或者CT检查,至少一年要两次。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多运动、管住嘴、迈开腿。

(39健康网-10-09)

认识癌中之王:胰腺癌

  帕瓦罗蒂、乔布斯、陈祖德……近年来,不少社会名人都因胰腺癌去世,也让人们对“胰腺癌”多了分好奇。随着健康科普宣传的深入,百姓对很多疾病防治有所了解,但对胰腺癌的认识还较为陌生。胰腺癌为何叫作“癌中之王”,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加以预防?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乔江春教授,一起从认识胰腺癌开始了解。

  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

  胰腺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也就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细胞。这两种细胞都会发生癌变,来源自内分泌细胞的癌叫内分泌癌,来自外分泌细胞的癌叫外分泌癌,二者恶性程度差异很大。乔江春表示,内分泌癌临床上比较少见,乔布斯罹患的就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不高,这类患者术后存活时间较长。而来自外分泌细胞的外分泌癌多数预后较差。临床上90%-95%的外分泌癌是导管细胞来源的胰腺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胰腺癌,“导管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患者确诊后一年死亡率高达95%-98%,也就是说95%左右的导管胰腺癌患者从确诊到去世不到一年时间,能活过五年的微乎其微。医学的发展使很多癌症已有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遗憾的是,胰腺癌恰恰是人们尚未攻克的癌症之一,从预防、诊断、治疗到预后效果都不理想,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有年轻化倾向。

  多数患者发现已是晚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里排名第六位,在全身所有肿瘤里发病率排在第十三位。比起胃癌、肠癌等疾病,胰腺癌算不上“主流”,胰腺的“知名度”也远不及相邻的器官。其实,胰腺的作用非常强大。从功能上看,内分泌与外分泌功能兼而有之。人们熟知的胰岛素、对抗胰岛素的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等20余种激素都靠胰腺分泌。从位置上看,胰腺深埋在腹腔中心,位置非常“霸道”,胰腺一旦长了肿瘤,对周围器官影响很大,治疗起来也非常困难。这也让不少医生对胰腺疾病的了解并不深入。

  胰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与胃炎、胆囊炎、消化不良的症状很像,患者可能表现出茶饭不思、胃胀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多数医生首先不会将这些症状与胰腺癌联系在一起,有时医生按照常见病治疗,症状在短期也会缓解,但等到患者出现体重下降或出现黄疸时,可能已经进入晚期。

  乔江春告诉记者,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中,每个患者中有手术机会的仅有不到20人,而这20位患者中还有一大部分是癌症已经转移、勉强切除病灶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在未转移时进行手术能将病灶切除干净的。所以,如何早期发现胰腺癌患者,扩大未转移患者的比例,是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CT是确诊“金标准”

  一位60岁医院骨科,医生检查发现患者腰椎有问题,于是准备手术。就在患者进行术前检查时,在CT片上,医生发现,比老人腰椎问题更严重的是胰腺部位长了肿瘤……于是立即转到普外科准备手术。

  如今人们对健康有了更多   历来,高危人群是疾病预防的重点,遗憾的是,对于胰腺癌的高危人群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因为胰腺癌的病因医学还不明确。目前,能够得出肯定结论的是胰腺癌与吸烟有关。近年来随着胰腺癌发病的变化,传统认为的胰腺癌高危人群范围也在扩大:60岁以上,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习惯吃肉过多、职业精神压力大、接触化学品、接触射线人群应提高警惕。此外,有胰腺癌家族史、患有胰腺炎或进行过胆道手术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乔江春指出,胰腺癌与胰腺炎是有一定关系。从理论上推断,很多疾病的出现都是渐行加重,细胞突变都有一定过程,比如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如果胰腺完好无损突然间长了恶性肿瘤也不太可能。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病理结果显示伴有胰腺炎。总之,对可能转化成胰腺癌的可控疾病要尽早处理。

  健康人群:症状要看清

  虽然胰腺癌患者一旦被确诊后,治疗效果并不乐观,但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近年来有关胰腺癌的国际会议都达成共识,将来胰腺癌的突破要在预防上下功夫。除了上述高危人群,健康人群也不能觉得“高枕无忧”,有必要了解早期胰腺癌出现的症状。

  第一,出现不明原因的腰痛、消化不良甚至出现黄疸。胰腺肿瘤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长在胰头部的肿瘤因为压迫胆管,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问题或黄疸;但胰体和胰尾的肿瘤即便到晚期也不会出现黄疸。

  第二,非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异常升高。乔江春强调,首次出现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得了糖尿病,继发性血糖升高很可能是胰腺长了肿瘤,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三,没有刻意减肥却体重下降也是明显的信号。

  第四,胰腺癌患者会出现疲劳。

  出现上述症状,不要掉以轻心,医院重点检查。

(来源:北京晚报/田叶年12月13日)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hl/1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