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占永
刘军连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18609.html
占永立,余仁欢,魏仲南,等.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5):-.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中国医院肾病科(占永立);中医院肾病科(余仁欢);医院肾内科(魏仲南);广西中医院肾病科(史伟);黑龙江中医院肾病科(宋立群);上海交通大医院肾内科(倪兆慧);医院肾内科(谢院生、陈香美) 通讯作者:陈香美,Email:xmchen301@126.co 通讯作者:陈香美,Email:xmchen301@126.co
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标实证在慢性肾脏病中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临床经验及目前研究进展,较为系统阐述了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如水湿证、痰湿证、湿热证、血瘀证及浊毒证的定义、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中医辨证与治疗等,进一步明确了中医祛邪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为建立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标准打下初步基础。
慢性肾脏病;标实证;辨证论治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损害或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1.73m2)持续至少3个月。肾脏损害包括肾脏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损害的实验指标(如血、尿或影像学)异常等[1]。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近年来,标实证在慢性肾脏病中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设立“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的辨证与治疗”专场,余仁欢、魏仲南、史伟、宋立群、占永立等中医肾病专家,结合目前研究及各自的临床经验对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如水湿证、痰湿证、湿热证、血瘀证及浊毒证的定义、中医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中医辨证与治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医祛邪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将有关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中医辨证与治疗概括如下:
一、水湿证
1.定义:水湿证是指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液停留引起的病证,包括水停和湿阻,二者同时并见时称为水湿证或水气证。水湿证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兼证,一般以颜面、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为主要表现。其发生率在45%~65%之间[4-6]。
2.病因病机:外湿者,常因久处湿地,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多因过食生冷,饮酒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脘腹痞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肢体浮肿等,属脏腑气血之病。外湿重者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者可以影响肌表,因此,外湿与内湿难以截然区分。
3.病证特点:
(1)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头重身困,周身酸楚,身热不扬;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湿注下焦,则小便混浊,大便溏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腥稠等。
(2)湿性粘滞。一方面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小便不畅,大便粘滞等;另一方面湿病患者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等。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阻遏气机,致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薄等症状。
(4)湿为无形之邪,多兼夹其他病邪如水湿、风湿、寒湿等。
4.中医辨证与治疗[7-8]:
(1)风水泛滥证
辨证要点:颜面及四肢浮肿,伴发热、恶寒、咳嗽等表证。
治法:宣肺利水。
代表方剂:越婢汤(麻黄、生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合五皮饮(生姜皮、桑白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加减。
(2)肾虚水湿证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面色少华,畏寒、肢冷,腰酸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阳利水。
代表方剂:真武汤(制附子、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加减。
(3)脾虚水湿证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腰以下明显,乏力,面色萎黄,纳差,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利水。
代表方剂:实脾饮(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皮、附子、茯苓、干姜、甘草)加减。
(4)水瘀互结证
辨证要点:肢体浮肿,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或腰痛、腹痛,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活血利水。
代表方药:桃红四物汤(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合五苓散(桂枝、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加减。
(5)气滞水湿证
辨证要点:全身浮肿,尿少,腹部胀满,大便不爽,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行气利水。
代表方药:导水茯苓汤(茯苓、泽泻、白术、木香、麦冬、木瓜、陈皮、槟榔、大腹皮、苏叶、生姜)加减。
二、痰湿证
1.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还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些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于致病因素之一[9]。痰易与湿相合,形成痰湿证。
2.病因病机[9]:痰饮的形成,多因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代谢,以致水湿停滞而成。因肺主输布津液,并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运化不力,亦可使水湿不行,停聚而为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肾阳不足,则蒸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积而为痰饮。三焦为水液通调的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聚,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经历于五脏六腑,故痰饮可在三焦的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形成各种痰饮的病证。
3.病证特点[9]:由于痰饮所致的病证很多,故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为病包括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在内。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留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气凝结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伤于肾,气化失常则尿少,肾失封藏则见尿蛋白。
4.中医辨证与治疗[10-11]:
(1)痰饮犯肺证
辨证要点:咳嗽痰多稀白,胸脘闷胀,或喘不能平卧,或伴呕恶,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宣肺化饮。
代表方剂: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半夏、五味子、甘草)或导痰汤(半夏、胆南星、枳实、茯苓、橘红、生姜、甘草)加减。
(2)痰湿困脾证
辨证要点:倦怠乏力,脘腹胀满,头身困重,眼睑或下肢浮肿,舌淡或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祛痰。
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清半夏、砂仁、香附、甘草)。
(3)痰浊中阻证
辨证要点:呕吐频作,食入即吐,口有尿味,口粘,食少纳呆,大便或溏或秘,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和胃化痰。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黄连、姜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加减。
(4)阳虚饮停证
辨证要点:腰膝酸痛,面浮肢肿,畏寒肢冷,心悸、气短,倦怠乏力,,目纳呆腹胀,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或腻,脉细滑。
治法:温阳化饮。
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合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茯苓、泽泻、熟地黄、山药、牡丹皮、山茱萸)加减。
三、湿热证
1.定义:湿热证是指兼具湿邪与热邪特性的病证。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生风动血,易伤津耗气。二者相合,湿遏热伏,热蒸湿动,形成湿热证。临床常表现为皮肤疖肿疮疡、咽喉肿痛、口苦、口干、口粘,不欲饮食,小便黄赤、灼热、涩痛、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证在慢性肾脏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生率约为47.95%~%[12]。
2.病因病机[13]:
(1)外感邪气。久居潮湿之地或冒雨涉水,导致风寒湿邪伤表,郁久化热;或夏秋季节,感受湿热之邪,形成湿热证。
(2)湿热疮毒内侵。嗜食肥甘酒酪或辛辣之品,酿成湿热疮毒,进一步损伤正气导致慢性肾脏病。
(3)药源性湿热。长期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过服温补药及过用利水药等滋生内热,也可形成湿热证。
(4)肾气亏虚。慢性肾脏病等慢性进展性疾病,势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则气化无权,水湿内聚而化热,形成湿热证。
3.病证特点[13-14]:
(1)病程缠绵难愈。湿热证往往湿热胶结难解,热在湿中,湿不祛则热不解。而湿为阴邪,重浊、趋下、粘腻,阻滞气机,导致慢性肾脏病病势缠绵难愈、反复迁延。
(2)以中焦脾胃为中心。脾喜燥恶湿,水湿邪气过重,阻碍脾脏的运化功能,因此,湿热证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常见矛盾性症状。湿热二邪同时为患,二者既要表现其各自特点,但又互相影响。如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如肢体水肿但尿少;口干但不欲饮;大便溏但数日不解等。
(4)湿热致虚。在疾病的后期,表现为虚实夹杂证。一方面湿热易损伤阳气,而致脾肾阳虚等;另一方面热为阳邪,耗气伤阴,而致肝肾阴虚等。
(5)湿热致瘀。血水同源,水病及血,血病亦可及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血运受阻;或湿热久积,耗气伤阴,气虚则血液运行无力,均致瘀血内生。
4.中医辨证与治疗[15-18]:
(1)上焦湿热证
辨证要点:头重如裹,身体困重,胸闷,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宣化湿热。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藿香、厚朴、半夏、杏仁、白蔻仁、生苡米、茯苓、猪苓、泽泻、通草)或藿香正气散(藿香、厚朴、半夏、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加减。
(2)中焦湿热证
辨证要点: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
代表方药: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或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加减。或黄连温胆汤(黄连、姜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
(3)下焦湿热证
辨证要点:腰部疼痛,渴不多饮,口干、口苦,脘腹胀闷,小便短赤或频数灼热,大便腥臭稀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代表方剂: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大黄、灯芯、甘草梢)加减或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连、黄芩)加减。
四、血瘀证
1.定义:血瘀证又称蓄血证。凡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能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之后,又能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诸多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面色黯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刺痛,肌肤甲错或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19]。瘀血是慢性肾脏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常贯穿于慢性肾脏疾病的始终。
2.病因病机[18-19]:瘀血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气对于血的影响较大,如阳气虚损,鼓动无力,血液运行可因之而停滞;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血液运行可因之而阻塞;寒入于经,经脉拘急,血液凝涩不畅,常可形成瘀血。此外,热入营血,血热互结,可使血液因之而蓄结;湿热日久,湿瘀互结,亦可形成瘀血。其他如各种出血以及外伤等,导致离经之血,停留于身体某一局部,不能及时消散和排出,也是形成瘀血的常见原因。
3.病证特点[18-19]:瘀血的病证,常随瘀阻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如瘀阻于心,可见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肠,可见呕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阻于心,可致发狂;瘀阻于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色紫黑有块;瘀血阻于肢体局部,可见局部肿痛或青紫;瘀血阻于肾,可见腰痛等。
4.中医辨证与治疗[20-21]:
(1)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腰痛,倦怠乏力,少气自汗,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细沉。
治法:补气活血。
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加减。
(2)阴(血)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腰酸痛,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法:养血活血。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加减。
(3)阳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腰痛喜暖,遇温则痛减,形寒肢冷,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迟涩。
治法:温阳活血。
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加减。
(4)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腰痛,胸胁胀满,烦燥易怒,口干、口苦,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治法:理气活血。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加减。
(5)湿瘀互阻证。
辨证要点:腰痛刺痛,下肢浮肿,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利湿化瘀。
代表方剂:当归芍药散(当归、赤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加减,或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合桃红四物汤(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加减。
五、浊毒证
1.定义:浊邪是一类具有胶结、粘滞、重浊、稠厚、浑浊特性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包括痰浊、湿浊、浊毒、秽浊等。临床常表现为身重困倦,口粘,脘闷纳呆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细濡[22]。近年来,浊邪在慢性肾脏病、特别是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病因病机[22]:(1)汗液、二便不通,浊阴或水湿无以出路,内困日久而成浊邪。(2)滥用厚味滋腻之品,阻碍脾胃气机,内生浊邪。(3)久病虚损,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肾元衰败,导致浊邪内生。
3.病证特点[23]:浊邪常表现为浑浊不清、颜色晦暗、粘滞、重浊、稠厚、污秽的特征,浊邪致病的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如浊毒蕴热可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亦可侵入血室,灼伤血脉;或上扰清窍,蒙蔽神明;浊毒日久不解,深伏于内,导致疾病变证多端,甚至转为坏病等。总之,浊邪致病主要体现为易阻塞气机,蒙闭清窍,常裹挟痰、湿、瘀、毒等证,从而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变化多端。
4.中医辨证与治疗[24-25]:
(1)湿浊中阻证
辨证要点:纳差,恶心,呕吐,甚则食入即吐,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芳香化浊。
代表方剂: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生姜)或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茯苓、生姜)等加减。
(2)寒热错杂证
辨证要点:胃脘痞硬,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脉滑。
治法:辛开苦泻。
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或黄连汤(人参、桂枝、黄连、半夏、干姜、大枣、甘草)等加减。
(3)湿浊内停证
辨证要点:水肿,泄泻,或口干、口苦,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或黄腻,脉滑。
治法:渗湿利浊。
代表方剂: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或茵陈五苓散(茵陈、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等加减。
(4)浊毒内蕴证
辨证要点:腹胀,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怕冷,大便干,尿少、尿闭,舌质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紧。
治法:通腑降浊。
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或温脾汤(人参、大黄、附子干姜、甘草)等加减。
参考文献(略)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zz/12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节目预告中医防控慢性肾脏病
- 下一篇文章: 中医中药三层七步法治疗慢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