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箭头所指处」可快速   如今的小三台,乱树丛生,藤萝滋蔓。博物馆的楼房,山脚边的两幢居民楼,呈品字形地把小三台遮得严严实实。品字下面两个口中间,虽有丈把宽的通道可上去,却又长出几株高大的杂树挡住了光线,更使其显得逼仄阴僻于一隅。除了上山锻炼抄近道的附近居民,一般游客是想不到这儿还有个景点的。   可小三台,曾经风流。有关常熟景点的书上是这样介绍的:“位于言子墓南麓,乱石如群羊,有巨石刻“初平石”三字,石上印有酒盏痕八,谓八仙曾饮酒于此。又有三石鼎峙,故名小三台。”可据我实地观察,古人之谓小三台,应该还有另一含义:这儿的山石每层都平展展的有好几方丈开阔,从下往上共有三层这样的平台。整个虞山东麓,有如此三层平阔的石质台地,可说绝无仅有。遥想当年,这儿的视野特别开阔:前无房屋遮挡,正对红霞朝阳,邻次栉比的古城尽收一望,这不正是那些文人墨客,风流才子“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好地方?怪不得那台地的石壁上,当年还刻有“舞袖”的辟窠大字呢。   “八仙曾饮酒于此”,毕竟无年代考证。而有年代的传说,最初是始于一个叫黄初平的先人。这可是一位可以和虞山西麓,传说中巫术创始者的巫咸相提并论的道教神仙。黄初平,出生于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浙江兰溪人,相传他十五岁放羊时路遇道士,被带到金华石室中修炼成仙,炼就了点铁成金,指石为羊的神功。他的道名叫“赤松子”,后人称“黄大仙”,在江浙、港澳、东南亚知名度很高。说是有年夏天,黄初平来到虞山东麓,买了一颗梅子解渴,他吃掉梅肉,把梅核弃于小三台附近的石缝中。次日,梅核径已长成了梅树。这个地方就被叫做了“石梅”。他在山边走累了,就坐在小三台中间的那块巨石上,玩起了叱石成羊的戏法。据说,小三台四围的那些乱石,就是他遗下的道具。   在明代,就有好几位常熟文人如金定乐、薛胤龙、姚煦等对小三台初平石吟诗记游。到了清末,更有位大书法家陶浚宣,在小三台这块巨石上特书魏体大字:   “初平石昔传黄初平尝履此石也光绪乙未九月稷山居士题”。   陶浚宣,名气不能说不大。他号稷山居士,浙江绍兴人。清光绪二年举人,书法笔力雄劲,结体瑰丽。梁启超对他的魏碑书法大为推重,就连咱常熟的那位“门生天子、天子门生”,又以书法著称于天下的翁同龢,也很佩服他的书法,派人持手书邀请陶浚宣时,信内特地申明:“免去官礼,彼此轻衣小帽相见”。   然这位名气响当当的陶大书法家,他的最擅长的魏体字,却只能刻在这块“初平石”的侧面。巨石正面,已有人捷足先登,赫赫然刻好数行颜体大字了。   巨石正面书写者是谁呢?———就是曾朴,当时是位年方二十的小青年。三十八年以后,是他,完成了近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名著《孽海花》。   巨石正面所刻的字是:“邑子丁国钧胡炳益孙同康张澂翁炯孙曾朴光绪十八年正月同游小三台留题朴书”   这石上留名的人都是邑中才俊啊!那丁国钧是常昭合志总纂丁祖荫的族兄,荷香馆馆主;胡炳益后取光绪二十九年的进士;孙同康即孙师郑,文坛颇有声誉的朝廷翰林;翁炯孙是翁同龢侄孙一辈,《江南乡试朱卷》的撰写人;还有那位张澂,就是后来写《续孽海花》的张鸿,燕园园主,进士及第,曾任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他虽比曾朴年长五岁,但看来在青年时就已经是曾朴的知交了。   那年曾朴游小三台的时间是年农历年初。恰是他青年时期大起大落的岁月。就在上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轻取乡试举人,正是意气昂扬之际,却在年底遭遇发妻汪珊圆去世之痛。想来曾朴尚沉浸在悼亡的悲哀之中,所以朋友才约他出来游玩散心。小三台游后不久,他就在父亲的严命之下赴京考进士去了。不料在考场上因墨污考卷,而被取消会试资格。但随后他父亲又为他在京捐了个小京官。   谁能说曾朴在小三台上作“书”的不是如椽之笔?之前,这支笔在乡试中如走龙蛇,轻快飞扬。之后,这支笔在会试中枯涩凝重,故弄墨污。但最后,这支笔却完成了最厚重的撇捺,写就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被鲁迅评价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的煌煌巨著。所以,即如陶浚宣这样名声遐迩,一等好字,但看来也是天意使然,只能在初平石上忝列其侧了。   ……   小三台上不寂寞,风流才子多光顾。三年后,又有几位社会名流在台上刻石题字。而带有戏剧性的是,这次带头留题的,竟然是曾朴的父亲———曾之撰。   曾之撰曾官至刑部郎中,但不久之后就归隐回乡,专心教子课读,营造他的庄园———虚廓居,就是现在的曾园。就在那虚廓居经营十一载,最终完美落成的第二年,也就是年的农历八月,曾之撰一行陪同那位大书法家陶浚宣去拜谒了言子墓,顺道到这小三台来游玩。他们不来则已,一来就被这里的山川形胜所淘醉。这位曾朴的老子,也不管已经有儿子题书在巨石正中,屈尊降纡,就在初平石旁边的矮石上题记:   “光绪乙未八月邑子胡乃煦曾子撰赵宾阳翁顺孙蒋元庆偕会稽陶浚宣……”后面字迹已剥蚀难辨了。   这蒋元庆不就是蒋志范么?小三台游后的次二年,他就被考录为清廷末代拔贡,跳过乡试会试,直上京城为官,何等风光显赫。但在抗战期间,他却参加了本城的日本维持会,遭抗日青年枪打未遂,臭名昭著。他的书法,当时在本地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好手,但这次在石上题书,却不得不让位于更有名气的陶浚宣了。   陶浚宣也不知怎的,对常熟的小三台可说是情有独钟。这位连“光绪通宝”的银元、角子、铜元的字模,都出自他手笔的清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放下他绍兴东湖私家园林的建造,就是特爱游览常熟的山水。那年,他与曾子撰一行游览了桃源涧,也在石上题词留名,而后就到这小三台上,八月题游小三台,九月题书“初平石”,真称得上是流连忘返了。   ……   历史翻过新的一页。小三台平寂了半个世纪以后,谁也不会料到又被“风流”了一回。   那是年的夏季前后,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在常熟,“破四旧”的狂潮也正值如火如荼之际。红卫兵们烧毁兴福寺的木雕巨佛后,四顾茫茫,无物可“破”了,突然就想到了小三台上的初平台,那上面有封建余孽的刻字,岂可让其流毒害人?于是这些数今朝的风流人物,聚起人马,直奔小三台而来。   他们先是拿起榔头凿子,叮叮当当一阵乱敲,费了好大功夫,终于把初平石平展的上面凿下一大块,那“石上印有酒盏痕八”也跟着一起荡然无存了。但是工效实在太慢,风流人物们就想起了用炸药炸。他们请来工匠,用石钎在初平石正立面,曾朴题书的旁边,一连打了十来个炮眼,准备填了炸药后将巨石彻底炸毁。轰轰烈烈折腾了好一阵后,终因技术问题没有炸成,但那些炮眼,却是永远的留下来了。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虽然在这些炮眼前,没有发出过枪弹的声响,但我们分明能闻到硝烟的呛味。别小看了这几个小洞洞,说不定又是一千年过后,石上的石刻题字都漫患剥蚀,不辨字迹了,后人们到小三台来,就只能看到初平石上这十来个筷子深、酒盅大的小洞洞,就会说:瞧,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曾经发生过一个叫“文化大革命”的运动,风流一时呀,这些洞洞,就是那时的遗迹……

转贴:记常熟虞山小三台-初平石,《风流占尽小三台》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要花多少钱
吡美莫司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yy/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