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院区开工建设通大附院老院区会有啥变化
8日,医院新院区的奠基开工。新院区开建,老院区会有啥变化?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就诊不易、一床难求的现状如何破解?
改造硬件环境
打造5A级医院
附院老门诊楼“春运般”的就诊体验曾给通城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随着去年9月总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新门诊大楼的启用,舒适的环境、便捷的流程、智慧化的医疗设施等,给患者就医体验带来质的飞越。
上个月,通大附院遴选了7个重点改造工程,包括手术室扩建改造、血液净化中心的搬迁扩建、“五大中心”实体化建设等进入快车道。
“年医院全年手术总量5.5万台次,单日最高择期手术量台次,全年复杂高难度的三、四级手术超过70%。同时随着机器人手术、DSA复合手术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30余间手术室已经不能满足医疗需求。”通大附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施炜告诉记者。
为此,医院启动了6号楼手术室改建项目,扩建9间手术间,新增DSA复合手术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间、腔镜一体化手术室间等。从而进一步推进临床专科、麻醉医师、手术室护理组的专业化甚至是亚专业分组的实施,为百姓提供更为先进的手术治疗。
同时,通大附院决定调整急救中心功能布局,扩大抢救室区域面积,急救床位由原来的18张增加至36张。不断优化流程,以病情的轻重缓急实施分级管理,建立危重症抢救过渡区,打造智能化抢救单元,形成预检分诊、抢救治疗、医技检查、紧急手术、住院观察的高效、科学、规范的大闭环急救诊治流程。此外通过增设日间病房等措施释放效能,缩短日间手术排队等候天数,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老院区的提档升级既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原则,又要发挥其坐落在5A景区的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挖掘新动能,打造与5A级景区同品质的设施和环境。”通大附院党委书记高建林表示。
硬核医疗技术
打造服务高地
近半个月以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通大附院医疗秩序逐步恢复,忙碌的身影中有位特殊的“专家”,那就是该院去年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平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据统计,通大附院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量在全国排名第27,全省排名第5,胸外科机器人手术的质与量在全省均名列前茅。肝胆胰脾外科运用机器人顺利实施了苏中地区第一台肝癌、胰腺癌手术。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投入临床使用,它对高精和疑难手术大有裨益,标志着该微创手术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医院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增添了砝码。
4月初,通大附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排名进入全国第13名。至此,通大附院包括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在内,中国胸痛中心、省级创伤中心、省级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中心、省级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已全面完成,标志着通大附院为江海百姓构建急危重症救治保障网的同时,在提升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医院正竭力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使门诊体系更加便捷、住院系统更加高效、保障服务系统更有力,快医院。”施炜说。
提升内涵能级
保留全部功能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通大附院门诊取消了5天假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院50多个科室近多名医师照常出诊,每日的门诊人次均超过。目前,医院的各项工作已全面有序铺开,按下“快进键”,内生动力蓬勃旺盛。
上个月,医院公布了诊疗组组长遴选,准备要把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决心凝聚其中,“以学科为中心,以人才为基础”来推动专科(学科)特长化、特色化发展,带动各专科(学科)全面发展,医院学科(专科)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特色发展。
医院内涵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为内涵提升搭建了高质量科研平台,为促进基础与临床融合发挥了基础作用。
“新院区建成启用之后,老院医院的各项功能依然保留,新老院区共同为百姓提供服务。”高建林表示。
文章来源:江海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jc/13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温县男孩突发急性胰腺炎家人求助河南高速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