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与分型
北京皮肤病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06.html
第二节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与分型
一、流行性出血热中医的四诊辨证
(一)望诊
包括望神色、望舌、望形体和望斑疹:
1.望神色。人身的精神状况和肤色的各种变化,都是生机活力和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中医望诊的首要环节。在流行性出血热之早期,大多有萎靡疲乏,烦躁不安,眼睑下垂,沉闷思睡,颜面及颈部发赤,严重者可呈现青紫,甚至延及两耳等神色异常。正如戴天章所说:“瘟疫初起,令人精神异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烦躁者居多,或如痴如醉,扰乱惊悸,及问其所苦乃不自知,间或有神清而能自主者,亦多梦寐不安,闭目即有所见,如有所见,即谵妄之根。”又说:“面色多松弛而垢晦……头目之间多有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熏,望之可憎者,皆瘟疫之色也。”而危重患者的神志昏迷,更是一望可知。
2.望舌。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在瘟疫病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临床辨症与预后估计关系甚大,古人对此非常重视,西医则很少注意。如吴又可日:“温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又曰:“温疫舌上苔白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渐黄至中央,乃曰邪渐入胃”。余师愚曰:“……色如蒙垢,满口如霜”。戴天章曰:“瘟疫一见头痛发热,舌上即有白苔,且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若传经入胃,则兼二三色。又有白苔即燥与至黑不燥者,大抵疫邪入胃,舌苔颇类风寒,以兼湿之故而不作燥耳。”徐灵胎在《伤寒约编》中对白苔与温病的关系曾多次提及。如“湿温”及“热传厥阴”条:“……舌白砂苔……。”“温病”条:“舌苔白润……苔白口燥……舌白尖红……。“温热疫疠有别”条:“………舌上白苔满布……舌白中干……。“暑疫”条:“……舌白砂苔,中有红点……。”又“舌白总论”曰:“……其温病热病,实由火燥金伤,元阴告匮……。”可见白苔乃是瘟疫的主要见症之一。
瘟疫之苔白,与风寒在表之苔白实有不同,有表症中常见之白苔,多为舌质淡红,苔白滑湿润而不干燥,舌根与舌心略厚,舌边渐薄,绝少满布全舌之白苔。作者此次在经治之流行性出血热例中,白苔与舌质浮肿者共有87例,占40.24%,在病程各期中均有出现。在发病之早期,苔多白腻秽浊,布满全舌,中心常见灰暗,舌质每多浮肿。中期白腻如前,或稍有减退,常干燥少滓,但仍布满全舌。至晚期如为好转,则白苔常斑驳如豆渣,舌质由浮肿变为红润;如属恶化,则满舌白苔不退,枯燥少滓,舌质可由浮胖而转向干薄。在病程中后期其他各种症状均有缓解,惟有满舌白苔不退,干燥粗糙,则病势多有反复或趋于死亡。如住院号及病人就是如此。
白腻苔的出现,多与舌质灰胖并存。如舌质鲜红不胖,则苔多薄白呈斑片状,且多有凝血附着。此时患者多有高热神昏和尿血、便血及咳血等症。又是热毒入营和邪入心包之候。此外黄燥苔当然是湿热化燥,阴液受损之象。如郭又陶曰:“唇舌色黑者凶,色黄者重,色淡红者较之略轻。蓝色黄而知内热,黑色而知热极,淡红色虽热,用药不可太凉。又要看有苔无苔。”至于中心灰黑苔也有发现,尚未观察与体会到在流行性出血热病理过程中的特有意义。
3.望形体。双目红胖充血,眼眶周围浮肿,特以上眼睑及球结膜水肿更为显著;颜面浮胖每如头面变大,加之颜面常发赤或青紫,即所谓大头瘟;鼻腔、牙龈多有血块附着,即徐灵胎所指出的“齿龈如凝脂,揩拭不净”之候;喉头每多潮红,或有出血斑点;口唇早期多肥厚、晚期多干燥皲裂,如出现口唇泡疹,则多为好转与向愈之兆;早期腋下及前胸常有潮红、出血点及搔痕;腹壁丰满膨隆、全身亦常轻度或明显浮胖,手足指变粗,如手足指青紫,则常与颜面青紫并存;肘膝弯静脉每多青紫浮露,即中医所谓之“痧筋”。此外尚应注意四肢躯干特以耳前后等处有无红肿硬结。
4.望斑疹。皮疹是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医判断病情的重要标准。《疫疹一得》分疹形与疹色分别说明。疹形是:不论疹之颜色为红紫或赤黑,凡属浮露外现,如洒于皮肤之表面者,为受毒不深,虽有恶候,亦属易治。若疹形紧束有根,其色青黑,似从肉内钻出,多见于脸背者,是热毒已深,脏腑将烂之候。疹色:红活荣润,或淡红而润者佳;深红、艳红、紫赤等是血热已极;淡红或淡红娇艳,干滞不荣者,也是血热之象。如疹形细碎如粟米,其色或红或白,红者谓之红砂,白者谓之白砂,疹后多见此症,乃余毒尽透之佳兆,脱皮即愈。
疹之重者即为斑。疹与斑的主要区别是疹形颗粒细小,或云头隐隐,常各自分离。多平摊于皮肤之上,摸之并不一定碍手。是热窜入营,从血络外发,病未深入之象。轻型出血热患者,疹形常稀疏难辨,常见于颈腋及前胸等处,或见于上腭。若热毒渐深,则疹形密集,互相融合,压之不退,呈典型之条索状,或胸颈大片潮红,其间密布细小红点,色赤如殊。
斑是斑点较大,是燥热迫血之候,始则若隐若现,继则逐渐显露,轻者斑片分开、紫红润泽,重者有如云锦,模糊稠密,色变紫暗,甚则发黑。有阳斑与阴斑之别:阳症发斑是发热,面红,目赤,烦闷狂言,口渴引饮,头痛,腰背疼痛,或吐血便脓血,斑色鲜红,舌红绛,脉象洪大数实。是阳热亢甚,热毒深入营分,迫血妄行,孙络受损,毒血外溢之故。阴症发斑是四肢清,面赤,或唇青面黑,身痛背强,腹中绞痛,下利清谷,心下坚硬,短气呃逆,口不渴,斑色紫暗或淡红不显,或胸腹散见数点,舌青紫,脉象沉小虚弱。是体质素虚,以致邪热内伏,气血不宣,故斑出不透,故亦称为虚斑。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阴斑常较阳斑为多见,特别在曾经注射过的部位及其周围,更易出现皮下青紫之大片瘀斑,常因经脉阻滞而引起化脓。
(二)闻诊
也就是听诊,应当是包括直接运用听觉或是借助于听诊器所能听到的病理声音。目前把应用嗅觉所察觉到的某种特殊气味,也称为闻诊,这是不恰当的。一是用耳聆音,一是以鼻辨气,两者决难等同。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之初,可有轻微咳嗽有类伤风外感。当肺泡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和肺内有大量渗出,以致发生水肿与出血时,则全肺可出现粗大湿性罗音和咳喘气急。呃逆的出现,并不完全意味着病情的危险和恶化,在此次所见到的8例中,并无一例死亡。
干呕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常见症状,有时能持续多日,常和早中期上腹痞满胀痛同时并存。由于消化道出血和水肿,下腹疼痛膨胀,因而肠鸣音也就减弱,矢气声也不易听到。
早中期的心音均是弱速无力,与脉搏的沉小细数同时并存。适至中后期病情向愈时,则心音可以转强,脉搏也能转为饱满。
(三)问诊
可按中医常规程序进行,也应注意以下各点:有无视力模糊及眼睑疼痛;头痛的情况如何;有无鼻腔干燥或出血;是否有口苦口渴或口中胶粘;痰中是否带血;胸中有否闷热感;有无血尿,尿道刺痛及尿量如何;大便有无出血,秘结,泄泻及颜色异常;特宜注意腰痛及下肢沉重情况。
(四)切诊
1.切脉。这是中医传统的诊法,用于瘟疫及流行性出血热,更具有实际意义。其主要表现则是阳病阴脉与脉症不合。对此,古人早已有过细致的观察。如:郭又陶曰:“治病须凭脉,若犯痧胀则脉不对症,症不合脉……凡痧脉有一部独异,有六部俱异……。”又曰:“痧症之脉与诸症之脉不同,如伤寒伤风、自有伤寒伤风之脉。若伤风伤寒兼痧症其脉必变,病必凶暴也。凡遇杂症有痧皆然。”又日:“痧毒之气,阻抑于经络血肉之间,故其脉多沉状,即有别病兼痧者亦然。如人有伤寒,脉沉微无力,是直中三阴经之脉也,如外观症候稍有不合于三阴经症,便取痧筋而验之,有则为痧,无则为阴……。,,
余师愚谓疫疹之脉“病形颇似大实,而脉象细数无力。”又指出:“疫疹之脉未有不数者,有浮大而数者,有沉细而数者,有不浮不沉而数者,有按之若隐若现者,此《灵枢》所谓阳毒伏惹之象也。诊其脉即知其病之吉凶,浮大而数者其毒发扬,一经表热,病自霍然。沉细而数者其毒已深,大剂清解,犹易扑灭。至于若隐若现,或全伏者,其毒深矣,其症险矣。”
戴天章曰:“瘟疫之脉传变后与风寒颇同,初起时与风寒迥别。风寒从皮毛而入,一二日脉多浮,或兼紧兼缓兼洪而皆浮。迨传入里,始不见浮脉,至数亦清楚而不模糊。瘟疫从中道而变,自里出表,一二日脉多沉,迨自里出表,脉始不沉,乃不浮不沉而数,或兼弦兼大而皆不浮,其至数则模糊而不清楚。其初起脉沉迟勿作阴寒断,沉者邪在里也,迟者邪在阴分也。脉象同于阴寒,而气色、舌苔、神情依前诸法辨之,自不同于阴寒。”
把这些意见归纳起来,就是该瘟疫是阴毒伏惹,毒气阻滞于经络血肉之间,脉道受阻,故起病之初,多见沉伏细数诸种阴寒之脉,浮脉则绝少出现。虽然他病与瘟疫并存,也会出现这种脉象。当脉症互参,仔细辨别,则绝非阴寒症候,而是一派阳热的见症。如果瘟疫初起见有浮大而数的阳脉,这便是轻病,愈见沉细而数或是若隐若现之脉,则病热就愈深愈危。
在此次经治的病例中,具有阳病阴脉,脉症不合者,以发热期为多见,在低血压期为必见,甚至难以测得。洪大而数之阳脉,只有在低血压及休克期渡过后,循环机能转旺之病例中能常有见到。在热毒入营有出血倾向及症候者,脉象亦常呈现数疾。可见流行性出血热的脉象变化,与舌苔变化一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作用。
2.切背。主要是用按切的手法寻求背部的压痛点。在一般的内外科病症中,大都能在背部胸椎中段及其两侧出现压痛反应。流行性出血热特以早期也多有发现。所不同的是以第五胸椎以上及第十二胸椎以下为多见,胸椎中段第五、六、七椎处反而少见。两侧足太阳第一行及第二行则未见。在病例中,经不完全统计约在30—40%左右。如在发热期即进行检查,可能还不止此数。由于这种压痛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只能作为选穴施灸的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分型
(一)西医病程分期应与中医辨症分型彼此结合
流行性出血热,根据其病程特点与病理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划分和说明。目前西医界根据其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的病理特征,而分为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为特点的5个病理过程。而在临床实践中,典型的病理过程很难恒定不变,多是交叉重叠,或是跨越跳跃。因此就不能完全根据各个时期,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不能反映出病情的轻重与错综的病理变化。因此在分期的基础上,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许多的分型标准。如《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分轻、中、重3型;安徽省卫生防疫所也有危重、重、中诸型;根据发病情况,有急腹症型、胃肠炎型、慢性肾炎型、大出血型、脑型、肝炎型、类白血病等特殊类型;又有根据传染源,有农村型(野鼠型)、城市型(家鼠型)、实验动物或实验室感染型(大白鼠型)等。这些都是从一个侧面与一个角度,来进行分型与分期的。
再则西医病程分期的五个阶段,如果用中医的话来讲就是传变。说起传变,特别是瘟疫的传变,决不是按程序进行的。吴又可在《温疫论》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中说得最为明白:“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这是说,按照表里的关系可以把不同患者不同传变形式分为9种。这就“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的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里胜于表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在我们所遇到的病例中,有发热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复发热者,这就是表而又表,就不能用发热期来说明问题;也有在呕吐、呃逆、腹痛腹泻停止之后,间隔数日,上述症状又复重见。也就是里而又里。可见西医划分出的5个时期,虽是出血热的一般规律,但并不足以说明该病的错综变化。如结合中医的辨症分型,互相补充和彼此印证,于某些病例虽是无期可分,但却有型可辨,可能更有利于说明问题和作为中西结合的一个方
(二)对中医辩证分型的初步方案
由于我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经治的病例毕竟不多,接触时间也不太长,治疗的经验更是不足,在此仅能提出一种初步方案,供大家参考,并广泛征求意见以便重新修订。
1.阳气怫郁,腠理不宣型。从中医角度出发,瘟疫与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基础,就是湿蒸热炽,毒在胃肠。也就是徐灵胎所说的“酝酿湿热,发于阳明”所出现的症候。阳明多气多血,经脉上走头面,合太阳之筋与脉而网络于目之上下及鼻旁。故在发病之初,即壮热头痛,面赤如火,目赤肿痛,颈腋潮红,隐疹成簇。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脾为湿土、水湿停滞,故中焦痞满,舌苔白腻。全身腠理肥厚,身体重滞,骨节酸痛,特以腰痛为著。更因经脉阻滞,阳气郁遏,故六脉细小。此型相当于发热期,治则当以解肌泄热,行气利湿为主。
2。湿浊内阻,心阳不振型。在发热或热度稍降之同时,胸腹胀满,呕吐频繁,腹痛下利,肢冷神疲,舌质肥厚,苔由白腻趋向秽浊,脉由细小转为沉伏等症,可由初期症状逐步增剧或相继发生。如症状进一步加重,则烦躁神昏,气促虚脱,二便失禁等危候,也将随之而来。此型相当于低血压期,治则当以宽中化浊,复脉宁神为主。
3.热毒入营,风动水涸型。在高热或热度并不太高,舌苔黄燥少滓,或白苔斑驳,舌质鲜红纯赤,舌面常有凝血附着,与舌质肥厚,舌苔秽浊截然有别。是热已伤营的标志。此时多有咳血、鼻血,溺血或便血。因肾气告竭,小便短少,渐趋点滴全无。以致邪入心包,神志昏迷,水不涵木,四肢抽搐,热炽阴伤,险象迭出。此型相当于少尿期,治则当以清热开窍,养阴利尿为主。
4.湿热化燥,阴液受损型。在热度降低或热退之后,所出现的口苦舌燥,鼻乾唇焦,咽痛口渴,耳鸣耳聋,胁肋痛,苔白少津,脉细数,或仍感时有轻微寒热,在轻症或进入恢复期过程中也为多见。如进一步发展则将成为阴亏水涸。此型的治则,当以清利三焦,和解少阳为主。
5.湿蓄热蒸,经脉阻滞型。瘟疫或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主要就是湿热凝滞过程。水气不化,湿热相搏,泛于全身则为浮胖;经脉受阻,血溢经外,结于局部则为肿块。这就是西医所谓之渗出体征。当渗出严重时,不仅肢体浮肿明显,而且局部青紫肿胀更为突出,甚至有引起化脓者,决非孤立的存在。在中医瘟疫专著中,早有红肿、大肿、大毒、流火、流痰、发颐等诸种症候的记载,而在经治的病例中,也多有发现。此型的治则,在全身则是化气利水,在局部则是消肿散结。
6.脾肺失调,气化太过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是中医水液代谢的理论基础之一,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当热毒已解,阴液已滋,脾气复利,肺气重宣,纳佳尿畅时,多尿期的出现,也是恢复期已经来临,注意调摄,自可向愈。但大病之后,正气未复,统摄无权,如气化太过,小便过多,则又宜补肾扶无,固金益气为主。
辨证分型与病程分期一样,其传变关系多是互相交叉与重叠跨越,难以截然区分。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恢复期者,在治疗过程中更为常见。即以进入恢复期而论,也有因调理失当或他种原因而再次发热,如中医所谓之食复与劳复者。因此不论是分型或是分期,目的只是在于说明病程中的病理特点与阶段特征,便于处理时心中有数,免于无的放矢。各型关系可以从下表中略见梗概。
流行性出血热辨症分型相互关系表
湿浊内阻
心阳不振
阳气怫郁
腠理不宣
热毒入营
风动水涸
脾肺失调
气化太过
湿热化燥
阴液受损
湿热蓄积
经脉阻滞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jc/12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尿蛋白高水肿怎么办慢性肾炎的中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