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症护理常规
门脉高压症
一、疾病概念
门静脉正常压力为13~24cmH2O,平均值为18cmH2O。当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时,门静脉压力增高(可增加至30~50cmH2O),临床上表现为渐进性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昏迷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统称为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症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病程缓慢,多见于30~50岁男性。
二、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给予病因治疗,减轻或延缓肝硬化发生,如抗病毒、保肝、以及对症处理等。对于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要降低门静脉压力、抑酸、输血、扩容、止血、预防肝性脑病,止血效果不佳者可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待病情稳定后行内镜治疗(经内窥镜注射硬化剂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或外科手术/介入手术治疗。
(二)腔内介入治疗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内镜治疗后再出血、体质条件较差者可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与外科等同,对患者体质条件要求低,已经成为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经皮肝穿刺或经TIPS途径门静脉造影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TIPS术、超选择脾脏动脉造影并部分脾脏栓塞术等。
(三)手术治疗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内镜治疗后再出血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脾脏切除加断流术、各种分流术(肠腔分流术、脾腔分流术、门腔分流术等)、肝移植术三大类。
三、护理措施
(一)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应关心体贴病人,减轻恐惧心理,防止情绪剧烈波动,避免再次出血。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改善体质状况术前应给予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蛋白饮食。适当使用肌苷、支链氨基酸等保肝药物。如病人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可静脉输入压积红细胞、血浆、人血白蛋白等给予纠正。有大量腹水者应限制水和钠的摄入、利尿、放腹水/腹水回输治疗,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3.防止上消化道大出血避免剧烈咳嗽、便秘、负重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活动。勿食粗糙、干硬、过烫或有刺激性的食物。若病人出现呕吐、黑便应高度警惕,若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若要留置胃管时,应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消化道出血。禁忌用碱性的肥皂水灌肠。
4.注意休息术前应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避免劳累,降低肝脏的代谢率,减轻肝脏负担。
5.执行腔内血管外科术前准备。
(二)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将病人安置在观察室。持续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精神状态,病情稳定后搬入普通病房。
2.穿刺点的护理因病人低蛋白血症、脾功能亢进、凝血功能差,应延长加压包扎时间,观察穿刺点是否渗血、出血。如果敷料有渗湿,及时给予更换。
3.体位术后应取平卧位,避免屈曲关节的活动,避免穿刺部位出血。如有股动脉穿刺,穿刺处压迫并制动8小时以上。
4.饮食术前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应观察至少48~72小时无继续出血后,方可进食流食,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术前近期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即可恢复软食,TIPS术后或外科分流术后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5.预防肝性脑病TIPS术后或外科分流术后患者须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氨浓度,观察病人有无性格异常、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肝性口臭等肝性脑病表现,如有发生应及时给予治疗。
(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出血要警惕经皮肝穿刺导致的肝脏穿刺通道出血,如患者有腹部疼痛不适,休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有腹腔内出血,给予及时治疗。往往因患者合并有腹水,而不易压迫止血;胃冠状静脉栓塞不彻底也是术后近期再发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腹腔引流管,则观察腹水性状,判断有无出血。
2.肝性脑病是介入或外科分流术常见的并发症。观察患者神志,注意患者安全,防坠床、放跌倒;限制蛋白摄入,口服乳果糖或应用稀醋酸溶液灌肠、导泄,清除肠内积血和含氮物质;应用支链氨基酸注射液补充能量,降低血氨;禁用安眠、镇静、镇痛、麻醉类药物。
(四)出院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2.戒烟、戒酒、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生活规律,少量多餐。根据肝功能受损程度,制定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以免引起肝性脑病。
3.预防感冒,治疗慢性咳嗽,防止便秘,勿提举重物,以免因腹内压增高,引起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用软毛刷刷牙,避免牙龈出血。勿用力抠鼻孔,防止鼻出血。
4.Tipss术后患者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5.遵医嘱使用保肝药物,定期复查。若有心慌、恶心、黑便等情况,医院就诊。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qmqc.com/zcmbyy/10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外科护理知识点选编
- 下一篇文章: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护理常规